四川日報 2017年05月22日
——迎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特稿(七)
■譚江琦 劉騫 張立東吳曉鈴 吳夢琳 余如波
5月14日晚,北京,國家大劇院。以《千年之約》為名,一場跨越古今、交融東西的文藝演出,令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中外嘉賓為之沉醉。
這是古絲路的魅力,是中國文化自信在新時期的又一次彰顯。
如果我們把目光從長安街抽離,沿千年絲路蜿蜒的軌跡望去:
離國家大劇院1700余公里處,成都天府廣場西側的成都博物館,創(chuàng)造了百萬人次觀展記錄的“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剛剛落幕,這里又開始謀劃更大規(guī)模的“一帶一路”文物聯展。
如果我們把目光再一次抽離,升到半空朝博物館所在區(qū)域瞰去:
環(huán)繞天府廣場,四川美術館、四川省圖書館、成都博物館、錦城藝術宮、四川科技館林立合圍,形成了一座獨具文化氣息的城市大客廳。把省會城市的心臟地帶留給數量如此之多的文化場館,在國內實不多見。
天府之心,寸土寸金,但文化的根扎得深。放眼天府四川,崇文尚德的事例不勝枚舉。對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瑰麗文化的大省而言,這彰顯了它厚重的底蘊,傳遞出深厚的自信,更透射出澎湃的活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傳承的基礎上,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治國理政,文化自信是其中的壯麗華章。
文化自信,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上下砥礪奮進這五年征程中,脈絡清晰,足音鏗鏘。
文化坐標
深刻理解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的時代內涵,四川把文化發(fā)展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來定位,放在治蜀興川的大方略中來落實
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偉大的精神。
中國正朝著“兩個百年目標”闊步前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這是從未有過的高度!”身歷百年滄桑的革命家文學家馬識途,激動地點贊。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價值追求表現出來的自豪堅信與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美國東部時間2016年4月4日晚,有著“世界十字路口”之稱的紐約時代廣場上,LED大屏幕直播了遠在地球另一方舉行的都江堰放水節(jié)實況。當天,通過互聯網,放水節(jié)盛況以10種語言向全球直播。
通過畫面?zhèn)飨蛉虻模恢故恰翱硺q槎”這樣有趣的東方儀式,也不止是無與倫比的人類水利工程杰作都江堰,更有精妙工程背后的中國智慧、中國文化。
“舉世聞名的都江堰、青城山,更生動詮釋了巴蜀大地自古以來‘道法自然’的生態(tài)觀”,省委書記王東明在2016年3月刊發(fā)于《瞭望》新聞周刊的文章《堅持綠色發(fā)展建設美麗四川》中這樣寫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堅決守住綠水青山”。
古老智慧融入新的發(fā)展理念,為新時期四川發(fā)展注入源源動力。
作為文化大省,巴蜀文明的發(fā)源地和重要承載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有力的舉措,邁開建設文化強省的穩(wěn)健步伐,凝聚起治蜀興川的強大精神力量。
2013年5月召開的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吹響了四川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進軍號。在四川面向未來的歷史坐標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有機協同,“促進文化繁榮發(fā)展”既是一道清晰的目標刻度,也是一個有力的工作支柱。
“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笔∥某兄Z透出拳拳之心: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川將文化建設放在治蜀興川的大方略中來思考,來部署,來落細落實。
轉型升級離不開文化升位——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文化需求便進入急速“爆發(fā)”期。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認為,四川人均GDP已超過5000美元,文化到了大發(fā)展大躍升的階段?!敖z路之魂”展覽的成功,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水。如今,四川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指數和西部文化消費指數,均位列西部首位。
改善民生必須有文化滿足——近年來,四川建起了全國數量最大、戰(zhàn)線最長、網點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5100多個場館實現免費開放。我省啟動實施藏區(qū)六項民生工程計劃的4年多來,對“文化發(fā)展繁榮”工程已累計投入超過17億元。
攻堅克難少不了文化助推——念茲在茲,唯此為大,決戰(zhàn)脫貧攻堅,四川高度重視文化的力量。文化扶貧是重點工作之一,“有文化室”是重要考核指標。脫貧群眾不僅要“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還要“養(yǎng)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凝神聚力有賴于文化引領——
雅安蘆山縣飛仙關鎮(zhèn)飛仙村村民胡惠武在災后重建的房屋頂上,用琉璃瓦拼出了一顆傳遞感恩之情的紅心圖案。包含了感恩文化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感染激勵著四川人民奮進圖強。
匡正風氣要筑牢文化基石——抵制封建腐朽思想文化對四川干部隊伍的侵蝕,我省大力建設廉潔文化,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不妨留意一下全省各地的黨代會報告,文化的分量很重?!倍嗄陱氖挛幕ぷ鞯氖∥穆撝飨崟孕腋杏X到,文化建設從頂層設計到制度安排、政策保障、剛性投入、具體舉措,已經形成了完整鏈條?!斑@表明四川對中央‘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的理解深入,在文化治理能力提升、文化治理水平建設上更加理性務實。”
把握歷史方位,鎖定宏偉目標,四川揚起風帆,向文化小康的彼岸破浪前行。
文化根脈
巴蜀文明源遠流長,四川主動“尋根”,繼承發(fā)展富于時代精神的巴蜀文化,推動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中國夢,夢有根。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川人愛茶。世界上第一株人工種植的茶樹,就在蜀中蒙頂山上。一縷茶香,氤氳了2000多年的茶馬古道,也造就了四川遍地的茶館。
古老的茶館文化,在今天會有怎樣新的演繹?
成都的百年茶館悅來茶園中,當大碗茶、折子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遇,發(fā)生了有機融合:“為國三尺劍,盡忠一片心”“窮人有窮人的志氣,不要太把人看輕賤”等川劇經典唱詞,唱出了愛國、敬業(yè)的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茶館文化、戲曲文化結合起來,這是四川的探索,受到全國矚目,并被提倡推廣。
看似穿越千年,卻又鮮活自然。源自優(yōu)秀文化傳統的底色,決定了我們選擇的道路、理論、制度,必定是“中國特色”。打上了“中國特色”烙印的文化,也必定能成為最具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精神傳承。
4000年以前,中華文化已在巴蜀扎根,第一代蜀王蠶叢帶領古蜀先民在岷山峽谷生存繁衍。商代甲骨文,已經出現了篆刻的“蜀”字。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嗟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span>
蜀道雖難,但隔絕不了文化根脈的延續(xù)。
兩個月前,74歲的美國老太太賈和普第18次行走在蜀道之上。老人感嘆:“在美國這樣的年輕國家,根本沒有這樣的老路。蜀道曾經有那么多中國人走過,我在這里,似乎就能追尋他們的腳步。”
蜀道上,走出了文化名人李白、蘇東坡、陳子昂、楊慎,走出了政治家武則天,走出了天文學家落下閎,走出了創(chuàng)立中國第一所官辦學校的石室文翁……他們承載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品格,閃爍著巴蜀人民獨特的氣質風范。
今年3月,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和巴蜀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工程正式啟動。巴蜀大地,處處說名人談文化,喚起了深沉的歷史記憶、文化記憶,也喚起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一批古為今用、傳承創(chuàng)新的項目在各地生根發(fā)芽。
圖書館是一方百姓的文化家園。這一年,在省圖書館,有兩位老人以一個相似的舉動,溫暖了巴蜀。
巴中恩陽拾荒老人陳光偉把多年來收集的1166冊線裝書捐贈給省圖書館,從此,恩陽古鎮(zhèn)上,每天在自辦圖書館里為鄉(xiāng)鄰服務的古稀老人多了一個牽掛。另一位老人是馬識途,他捐贈的古籍、手稿以及書法作品,千金不換。
他們的善舉,有一個共同的希望,讓優(yōu)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恰似百川歸海,四川深刻認識到,傳承文脈,就是守護民族和國家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
省委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要領導多次調研,專題部署。修訂的《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辦法》,出臺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草案)》等,讓文化遺產保護在法治軌道上順利開展。
這五年,蜀道、古蜀文明遺址等4個項目列入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三星堆等9處大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全省建成了7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國際非遺節(jié)“定居”成都。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fā)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項目獎”,理縣桃坪羌寨保護與復原工程成為中國唯一獲此獎項的項目。羌寨里,61歲的楊登富每天為海內外游客講解千年的羌寨歷史,守護文化的同時又從中受益。每個月,他能拿到六七千元的羌寨門票分紅,掙到兩三千元講解費?!坝腥藙裎胰コ抢镒?,我不去,這里很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
既從傳統文化根脈中汲取營養(yǎng),又讓今天的文化發(fā)展為明天的文脈傳承注入活力。
悠長蜀道,綿延向前。
文化活力
從“辦”文化到“管”文化,從文化管理走向文化治理,四川文化體制改革不斷邁向深水區(qū),文藝創(chuàng)作繁榮發(fā)展
文化有沒有活力,是觀察一個地方精氣神的直接剖面,也是考量一個地方發(fā)展?jié)摿Φ脑嚱鹗?/span>
作為旅居海外的四川人,那場以火為核心的文藝盛宴,至今讓澳大利亞華人金融專家協會會長曾毅念念不忘。
除夕之夜,央視2017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四川涼山分會場,4000名演員與火共舞、伴火歡歌,美輪美奐、場面震撼?!绑w現了四川人文風俗,展現了四川文化活力”,也勾起了曾毅濃濃的鄉(xiāng)思。
讓文化活起來!2014年,《四川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從19個方面提出88項改革舉措。隨后,《四川省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專項方案》《四川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專項方案》等文件陸續(xù)出臺,為各個專項改革逐一破題。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瀘縣將全縣97支農民演藝隊整合起來成立全國首家“農民演藝中心”,從瀘州輻射到了云南、貴州、重慶、湖南、湖北等周邊省市,年平均演出1.6萬多場次,演出收入近億元,成就四川文化改革發(fā)展的“瀘縣經驗”。
經驗背后,是理念的轉變。著力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四川加快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
如何能管好管活而非管死?虛功實做,大事細做,難事巧做,軟件硬做……一步步,提升四川文化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形成了一套充滿智慧的“辯證法”與“方法論”。
一場覆蓋全省的文化院團改革,帶來了四川文藝資源的整合提升。作為我省深化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首家試點單位,四川省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用市場機制打造舞劇《家》,迄今已演出50余場,觀眾達5萬人次。上周,2017“錦繡四川?好戲連臺”演出季啟動,這一個月里將舉行50余場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文藝演出,通過市縣院團聯動抱團,推出一批優(yōu)秀四川文藝節(jié)目。
一場全球招聘活動,體現出四川作為日益崛起的文化高地的吸引力。今年3月,四川交響樂團的招聘中,20余名外籍、“海歸”樂手報名競爭,其中不乏世界著名院校高材生。吸引他們的,既有樂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好機制,更有四川大力發(fā)展音樂產業(yè)帶來的無限機遇。
一個創(chuàng)意設計周,釋放出成都作為西部文創(chuàng)中心的巨大活力。在去年11月舉行的成都創(chuàng)意設計周上,全球三大設計獎項之一的德國IF設計獎攜手成都打造了“金熊貓文創(chuàng)設計獎”,創(chuàng)意鄉(xiāng)村、戲劇等跨行業(yè)創(chuàng)意項目簽約落地金額超過20億元。
文化產業(yè)是古老的產業(yè),也是朝陽產業(yè)。
一個產業(yè)能不能成為當地支柱產業(yè),在產業(yè)經濟理論中,5%是門檻線,即其產業(yè)增加值在地區(qū)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能否超過5%。目前,四川文化產業(yè)增加值在全省經濟中的比重接近4%,省文化廳廳長周思源躊躇滿志地表示,要力爭用5年時間使這個比重提升到5%。
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盀樘斓亓⑿模瑸樯窳⒚薄袊R分子歷來有著這樣的志向和傳統。
“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如是強調。
作為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的全國72名代表中唯一的四川代表,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對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記憶深刻,感觸頗深。
“我是一位行走的作家?!卑碚f。在行走中,他寫出了茅盾文學獎作品《塵埃落定》,也寫下了“任群山的波濤把我充滿,任大地重新向我涌來”這樣波瀾壯闊的詩句。
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我省文藝創(chuàng)作人才頻出,精品不斷。
2016年,《中共四川省委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實施意見》發(fā)布,明確每年組織1000名文學藝術家深入革命老區(qū)、民族地區(qū)、貧困山區(qū)和生產生活一線,蹲點生活、采風創(chuàng)作。
過去五年,從《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引發(fā)轟動到《彝海結盟》傲占熒屏,從在全國率先成立網絡作協到網絡文學川軍躋身全國第三,從《瑯琊榜》風靡一時到四川文化品牌亮相世界百余個國家和地區(qū)……巴蜀文化名家培養(yǎng)工程向縱深推進,“振興川劇”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四川多部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文化實力
傾力開展文化惠民,提升百姓文化獲得感,全方位推動文化走出去,同步提升與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相適應的文化軟實力
4月21日,世界地球日,由中國導演陸川執(zhí)導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在美國正式上映。四川絕美的風景與良好的生態(tài),中國傳統的親情文化,隨著電影中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母女日常生活而展露,讓不少觀眾對四川心生向往。
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交流。文化融通,自古皆然。因為自信,四川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
文化傳統走出去,塑造大美四川:今年春節(jié),川劇、蜀繡等四川名片走進泰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受邀參加突尼斯“蘇塞之春”藝術節(jié)、埃及“國際鼓樂與藝術遺產”藝術節(jié),叫響非洲大陸。
文化精品走出去,贏得八方喝彩:“四川造”音樂劇《麥琪的禮物》、舞臺劇《我呼吸——博什瓦黑》,今年分別被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jié)、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相中,將在國際頂尖戲劇舞臺一展英姿。
文化產業(yè)走出去,收獲真金白銀:2016年,自貢彩燈文化產品及服務貿易出口達2177萬美元,同比增長29.7%。
文化的力量,對外要彰顯魅力,對內要惠及民眾。
這兩年,眉山市丹棱縣桂花村里最熱鬧的地方,當屬“作平文化大院”,排練、跳舞、看書的村民絡繹不絕。被文化部列為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的“丹棱文化院壩”,按照“政府引導、社會自辦、共建共享、服務群眾”的路子,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文化發(fā)展依靠誰、為了誰,在桂花村,答案清晰。
省委書記王東明指出,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務必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覆蓋城鄉(xiāng),惠及全省人民。
目標在前,抵達卻任重道遠。發(fā)展不平衡,供給不精準,使用率不高——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面臨的共同問題,在四川顯得尤為棘手:基層基礎薄弱、城鄉(xiāng)區(qū)域失衡,88個貧困縣、11501個貧困村,更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短板和難點。
正視現狀,四川在全國率先把文化納入民生范疇,從2012年起每年投入10億元公共文化專項經費。以公共文化項目、文化惠民工程、群眾文化活動為抓手,四川推動文化建設融入“兩化”互動、城鄉(xiāng)統籌發(fā)展戰(zhàn)略,構建了全國戰(zhàn)線最長、數量最多、服務最廣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5年來,文化惠民的“四川經驗”亮點頻出。
創(chuàng)新反彈琵琶,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不斷推動文化資源向民族地區(qū)、革命老區(qū)、貧困地區(qū)傾斜,著力把公共文化工程項目與重大民生工程緊密結合。
引入社會力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不斷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社會化公共文化投資新格局。全省組建文化志愿者協會和團隊200多支、文化志愿者5.3萬余名,服務主體更加多元。
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推動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擴大政府采購公益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范圍,建立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超市式”供給、“菜單化”服務模式。
2萬億、3萬億,隨著四川經濟實力不斷邁過新臺階,四川的文化實力也不斷提升,共同推動著一個西部大省的歷史性跨越。
20多年前,考古學家們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尼雅遺址,發(fā)現了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發(fā)現之一”的一幅蜀錦,讓人津津樂道的,除了蜀錦之精美以及它所反映出的蜀地對外文化交流之昌盛,更有錦上精心織就的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仿佛寄托著2000年前蜀人的美好憧憬。
夢想在前,中國前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