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4年05月20日
◎新華社記者 譚劍 袁汝婷
一器一典管窺古韻,方寸之間盡覽千年——這是博物館的傳統(tǒng)魅力,而今,它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博物館,越來越“鮮活”了。
一支故宮口紅,描繪華美雋永的東方色彩;一枚敦煌書簽,定格浪漫奇絕的文明姿態(tài);一副VR眼鏡,帶你穿越時間長河,體驗“手可摘星辰”……奇思妙想的文化創(chuàng)意、虛擬現(xiàn)實等科技手段,一步步打破時空局限,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代、文化與生活的美好交匯。
從敦煌到殷墟,再到三星堆,一批博物館成了年輕人爭相打卡的網(wǎng)紅“頂流”。深入踐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讓文化之美走出高冷的展柜、走進火熱的生活。
博物館,越來越“好懂”了。
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小青蓮”志愿者在講解服務中汲取成長的養(yǎng)分;在湖南博物院,“館校美育”課程教孩子們解析美、創(chuàng)造美……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近年來,各地進一步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博物館是存史啟智的平臺,以歷史與文化涵養(yǎng)公民精神,凝聚起強大、深厚的社會奮進力量。
博物館,越來越“出圈”了。
不久前,曾侯乙銅鑒缶等一批珍貴文物亮相美國舊金山,青銅時代藝術(shù)瑰寶引海外驚嘆;未來“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則將亮相湖南,以東西方的歷史對話述說文明的共情交融……近年來,博物館在中外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文明的交響,總能喚起真切的共鳴。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在多元文明的互鑒中,博物館成為橋梁和紐帶。走出國門向海外展示的華夏瑰寶,承載的是中國的開放、包容與自信,以及與不同文明交流、共生的誠意與決心。
一個珍視文明的民族,才能筑牢根脈;一個敬畏歷史的國家,才能走向未來。博物館的力量潤物無聲,燭照前程。參觀博物館是尋根和啟迪,不忘民族之來路;建設博物館是保護與傳播,繼承文明之輝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