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8月28日
◎鄧明前
瀘定1950年3月解放。1951年村里土改,我家擁有了合法水田、干地。一到秋收,家家戶戶就會出現(xiàn)“一件大事”:向國家交“愛國公糧”,農(nóng)民“以糧抵稅”。早年我聽父親講:我家5口人,人均交公糧90斤,合計450斤。為保證公糧合格達標一次通過,農(nóng)戶們挑選谷粒飽滿谷子曬干,背到水碾房碾成白米裝入麻袋,等待村長通知交公糧日期。1950年到1952年三年期間,瀘定距康定較近的田壩、瀘橋、嵐安、烹壩四鄉(xiāng)的公糧交康定糧庫。某日寅時(夜3:00—5:00),下田村三四十人的公糧隊出村,一路向西向130里外康定前行。公糧背子過了瀘定橋河西街天朦朦亮,在咱里或沙灣吃早飯。背上150斤以上的公糧背子爬傘崗坪、回馬坪、達崗長坡山路“七步一噓、十五步一拐,十里一哨”,一步一步接近目的地。
背糧隊到了放哨點,都放下肩上背子,煙民們熟練摸出簡短竹筒“煙槍”,往槍嘴栽根寸長葉子煙,或往煙嘴裝黃煙絲、蘭花煙粉末,劃燃火柴,吧噠!吧噠!猛吸幾口,哨臺飄飛煙云。有人取出干糧嚼起來,補充能量。有人講笑話,鬼神故事。有人唱“妹呀!”、“哥呀!”的山歌。
面前不停有趕上來其他鄉(xiāng)的公糧背子。認識的相互打個招呼,寒喧幾句。過煙癮、說笑、講故事、打尖轉(zhuǎn)移了背夫一路疲勞。放過哨,村公糧背子又加入不見首尾的公糧隊伍。村背糧隊第一天,一般夜宿康定瓦斯溝,路程過半。次日背糧隊又是寅時出發(fā)拼命趕路。戍時(晚上19:00—21:00)抵達康定糧庫附近的東關(guān)入住旅店。
第三天早上糧站一開門,農(nóng)民背上公糧背子排隊,經(jīng)收糧工作人員驗糧合格、過秤、開票入庫。交了公糧農(nóng)民立馬轉(zhuǎn)身大步回程,亥時(21:00—23:00)到家,這叫“兩頭黑”。休息兩天,村公糧隊又出發(fā),完成未交齊公糧的任務(wù),而今公糧背子成了過往的回憶。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