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報深入新興鄉(xiāng)開展結對認親活動側記
■ 實習記者 吳遠勝
“鄉(xiāng)親們,甘孜日報社的親人們又來看望我們了,親人相見,分外親熱,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1月10日,海螺溝景區(qū)管理局新興鄉(xiāng)南門關村村民代表熊春剛高興地說。
熊春剛告訴記者,報社每個月都會有職工到新興鄉(xiāng)開展背包入駐活動,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職工還自己掏錢給大家?guī)砹撕芏辔繂柶罚迕駛兌挤浅8兄x。
“元旦剛剛過去,春節(jié)即將到來,我們報社全體職工利用周末休息時間來看望各位親戚,向大家表示節(jié)日的祝賀。”甘孜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阿連深情地對村民們說。
在堡子村小學院壩內,村民們聽說報社的親戚要來,一大早就冒著寒風等待親戚的到來,職工和親戚相互尋覓,找到親戚后,大家家長里短問個不停。報社職工捐錢購買了掛面,從州農技土肥站爭取到了專門研制的復合化肥分發(fā)給村民。
“這個肥料是專門用來種植蔬菜的,要稀釋以后才能用,要距離蔬菜根部兩寸。”剛發(fā)完化肥,熊春剛教村民們正確使用化肥。
“他是我們村里土專家。”村民們笑著說。
“不說清楚,如果使用不當,把蔬菜弄死了,就劃不來了。”熊春剛寧愿多句嘴,讓鄉(xiāng)親們懂得該怎么使用,不然造成損失就沒有辦法彌補了。
記者在現(xiàn)場看見來自新興鄉(xiāng)躍進門村、南門溝村及麻柳林村3個村的村民們和自己的親戚手拉著手非常親熱,要么互遞香煙、要么一起合影、要么聊天說笑……
“太感謝你上次給我提出來的好辦法了。”在院壩的一角,來自南門關村的村民何永秀緊緊握住親戚張嗥的手,談她今年的打算。
據(jù)何永秀說,去年張嗥下來到家里開展背包入駐活動,給自己講了很多致富的門路。他和家人合計了下,想種植煙草,但由于文化水平不夠,相關手續(xù)也不懂,一下卡了殼。在得知消息后,張嗥四處尋找相關的政策信息,多次上門來進行講解。
“能拓寬親戚的致富門路,能為親戚服務,我非常高興。”張嗥高興地說。
“說實話,沒得親戚的幫忙,我也不會那么快有自己的打算。”何永秀說,她說也說不出啥子,寫也寫不來,全是親戚的熱心,在曉得自己的想法后,親戚幫忙到處打聽有關種植煙草的相關內容,還幫自己寫相關申請。
“你不滿周歲的孫子現(xiàn)在情況怎么樣了?”本報記者馬建華一見到南門關村的70多歲的邱林明就關切地問。
“今年9月,他的母親就會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也不曉得怎么辦?”邱林明有些為難。去年,他的兒子上山采藥,不幸摔死了,當時孩子才幾個月,按照彝族的風俗,孩子沒有了父親,就應該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邱林明和老伴都已經70多歲了,沒有能力撫養(yǎng)孫子。
“你不要心急,我們共同來想辦法。”馬建華安慰說,回去后,看看有沒有相關政策能夠解決。邱林明愁云密布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能看見親戚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我們干部職工越來越開心。”阿連說,在開展群眾工作以來,報社上下一心,按照“親戚想什么、盼什么,就做什么”的理念,帶著感情走訪、帶著問題了解、帶著點子實干。
為了讓親戚們日子越來越好,甘孜日報社還幫助親戚制作了農家樂宣傳網頁,向種植戶發(fā)放《大白菜無公害生產技術30問》手冊,給每個村支部發(fā)放了音響設備,報社四個機關黨支部還駐村蹲點,結對幫扶躍進門村、南門溝村4個村黨支部完成村級組織換屆、通村公路建設、合作社建立、引水到家、發(fā)展黨員等。
“能看見親戚過得紅紅火火,我們也像吃了蜜糖一樣。”甘孜日報社記者蔣平說,為了讓親戚們有更多的致富渠道,自己花了幾千元為四個村買了枇杷樹。村民都說,這樣的親戚,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就好像是一棵樹根長出來的丫丫一樣,不管到哪,根都不會斷。
新興鄉(xiāng)黨委書記毛玉康深情回憶道,去年8月6日,南門關村的村民蘇國全不幸燒傷后,在州醫(yī)院搶救期間,每天要700多元自費藥,在加之經濟拮據(jù),去年剛考上瀘定中學網絡班的小女兒在校期間每天僅有5元錢的生活費,在外打工的兒子聽到父親燒傷后,因為沒有拿到工錢,只好步行幾十公里抄小路趕回了家……一家人頓時陷入困境中。
結對親戚土登得知消息后,帶上營養(yǎng)品慰問金,兩次到醫(yī)院看望,同時,報社將全社職工捐贈的10000元現(xiàn)金及時送到在病房照顧蘇國全的妻子和女兒的手中,村民們也紛紛慷慨解囊,在接受過大伙的捐贈后,母女倆的淚水奪眶而出。一句句“不要急,我們大家一起想辦法。”的深情話語回蕩在病房……
“幺兒,快來,這是我們的親人。”麻柳林村的村民楊忠奎帶著病情好轉的兒子楊德晨眼含淚花地和報社的每位親人握著手。
“實在是太感謝親戚了,如果不是親戚的幫助,我真不曉得咋個辦。”說著說著,楊忠奎眼眶中的淚花再也控制不住,順著臉頰滑落下來。
2013年初,楊忠奎的兩個兒子被四川華西醫(yī)院確診為嗜血細胞綜合癥,需要進行血干細胞移植,否則將危及兩個孩子的生命。面對100多萬元巨額的醫(yī)用費用,經濟原本十分困難的楊忠奎和家人成天以淚洗面,一籌莫展。
在得知楊忠奎的情況后,甘孜日報社全體員工及機關支部自發(fā)捐了近10萬元的愛心款項,并與海管局、新興鄉(xiāng)聯(lián)合刊登了愛心捐贈倡議書,在看到倡議書后,四川省女企業(yè)家協(xié)會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慷慨解囊。
“叔叔,阿姨,我叫楊德成。謝謝你們的無私幫助。”楊德縣用稚嫩的聲音向報社職工打著招呼,清秀的臉龐在陽光下顯得格外乖巧。撫著孩子的頭,楊忠奎說,雖然在醫(yī)療中,有個孩子不幸夭折了,還好在親戚的幫助下,現(xiàn)在這個孩子病情已經見好。
“親戚們太好了……”來自躍進平村的村民毛進民回憶說,每次親戚來不僅要給自己講很多技術和政策方面的消息,而且和我們一起勞動。去年,親戚和村民一道開展篝火晚會,到現(xiàn)在,大伙都還記憶猶新,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