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共和國一起成長
新華社發(fā)
他們和共和國一起成長,心中滿懷自豪,
他們和共和國一起成長,心中滿懷感動,
他們和共和國一起成長,心中滿懷憧憬。
同共和國一起成長,見證了一個嶄新中國的誕生,她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曾經飽受蹂躪的歷史從此一去不返。
同共和國一起成長,走過了坎坷,經歷了風雨,探索著前進的步伐,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同共和國一起成長,為建成小康社會,全國上下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牢記并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我們專程采訪了3位普通人的經歷,他們與共和國同齡,從不同側面為您描繪共和國前進路上的幾幅不同畫面,和您一起感知新中國,感知新生活。
編者按:
金秋送爽時節(jié),新中國即將迎來65華誕。65年,記錄著一個國家砥礪奮進的壯闊歷程;見證著一個民族邁向輝煌復興的耀世榮光。
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個人的命運從來與國家休戚相關。在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本刊從今日起推出《百人百夢·中國夢——喜迎共和國65華誕,共和國同齡人·特別策劃》專欄,通過與祖國同齡的人們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用我們的眼睛、用心靈、用筆觸、用鏡頭,記錄和展示我州近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共和國65年來的光輝歷程。
歲月如歌,輝煌永存。濃墨重彩之間,我們珍藏一段難忘的記憶,更寄托出一份由衷的祝福: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肩負起推進戰(zhàn)略任務的光榮使命,努力同心、團結奮進,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希望與祖國同齡的人們積極參與,并與本刊編輯部聯系。
聯系電話:13558508288,投稿郵箱:gzbjjmszk@163.com
時代變化讓我自豪
■ 被采訪者:賀先棗 退休干部
1949年夏季,當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時,那時他正好2個月大。如今,新中國迎來了65歲生日。回首過去、看到眼前、展望未來,我的心總會似潮水涌動翻滾……
母親給了我肉體,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把我這個無知的孩子,教育、鼓勵、引導、培養(yǎng)成了一名國家干部。
20歲參加工作,在州內其他縣工作了20年,到1988調康定,在州級機關工作至2009年退休。
當談到我州變化時,賀先棗非常興奮地說,路、電、水的變化最大。
當年在德格工作,回家一次都只能等到過年,而且還受交通的制約,那時車輛也很差。賀先棗回憶當年路況時說,也許是人口少,溫度也相對低,人們外出時都會帶著帽子。
一次從康定回德格路上,坐在車上的旅客,一不小心帽子被風吹掉了,他只是讓駕駛員把車門打開,下車找回丟失的帽子后,又能順利跳回。當時車輛不僅速度慢,路上灰塵也大,整個人的面部已被灰塵掩蓋已至于車到終點站時,同車旅客下車第一句話是“同志貴姓”。
如今,到南路還是北路,交通不僅讓甘孜人民受益,更加讓內地旅客嘗到了甜頭。
原來到九龍要到下午才到,中途還得在沙德吃午飯?,F在不同了,3小時后就能到九龍縣城找飯館了。
說了路,在說說電。當年到州內其他縣工作,照明基本上都用蠟燭,因為那時都沒有開發(fā)水電項目,電燈就是夢想。由于那時是計劃經濟,就是蠟燭也是供應,喜歡看書的賀先棗沒辦法,于是將剩余的蠟燭重新制作,便于看書時用。
如今,走到那里,全州各縣、各鄉(xiāng)、各村都會看到電燈了,人們在不愁電了。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們走到那里都不能缺少的。
當年剛參加工作,被分到關外,吃水就在當地水溝里挑,沒有想過衛(wèi)生不衛(wèi)生,只想有水就行。
如今,家家戶戶都安裝了自來水,人們都喝上衛(wèi)生干凈的水。
賀先棗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天,甘孜州能與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同步前行,成為全國人民喜愛地最佳旅游圣地。
變遷的記憶
被采訪者:陳學華 原州工商聯副會長
作為一名老工商人,在甘孜州工作了30多年,經歷了知青、改革開放建設的每一次突破,更見證了祖國的發(fā)展富強。
那年陳學華當知青了,是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對于陳學華來說,那時他把在農村的事,不僅想得過于簡單,而且也很浪漫多彩。一個僻靜的山鄉(xiāng)村落,裊裊炊煙中人們勞動、生活著,鄉(xiāng)親間的種種糾葛軼事既充滿鄉(xiāng)下人的淳樸,也有無數地樂趣。
其實,《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及《青松嶺》等電影播出,讓陳學華這代青年熱血澎湃,來到了農村,來到了日夜向往的地方。然而,知青讓陳學華學會了與基層群眾打交道的方法,從而在后來的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談到變化時,陳學華感受最深的是通信。剛參加工作時,人們不是寫信,就是想給親人打電話。而在當年,人們打電話都得排隊,計劃經濟嘛,一個單位只有一部電話,輪到可以打時,基本上都是“喊口號”,為什么呢?那都是信號不暢,也有電話原因。
現在人人手中都有電話了,不在排隊、不在BB、不在說家里沒人接電話了。從手動到觸模,通信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郎山,人們最熟悉不過的地方。陳學華說,他有一位朋友,是開貨車的,每次到過二郎山,當天夜里他就失眠,怕自己這次過山,就永遠不能回來了。當年的駕駛員就這么艱辛,需要的還是好路、寬路。
“二郎山隧道通車時,我們剛好經過,一到新溝,象是在做夢。因為在二郎山過夜的日子太多了,特別是冬季,讓過往車輛特別留心、特別在意。”陳學華激動地說。
如今,陳學華最大愿望是高速公路、鐵路能盡快通行就好了,甘孜州的老百姓出行就更快捷、更方便了。
我們一起走過

■ 被采訪者:白珠 退休干部
她作為一名老氣象人,在氣象部門工作了30多年,經歷了氣象建設的每一次突破,見證了甘孜州氣象的變遷。
她生在康定,是家中的老大,最喜歡當兵,可還是沒有如愿。
1971年參加工作的白珠,心里總是裝著黨的關懷之情。白珠說,我們對黨要有感恩之心,作為一名藏族同志,全得感謝黨,是黨給了我幸福生活,是黨培養(yǎng)并教育了我,讓我懂得了多學文化知識,才能建設好自己家鄉(xiāng)的道理。
其實白珠的愛好很多,喜歡照相、打籃球、跳舞、唱歌,這都是在理塘工作12年鍛煉了她。白珠說,參加工作到理塘需要二天才能到達,途中旅客與車同舞,而且車前車后都有煙霧,比舞臺的霧還多、還濃,下車時,只看見兩個眼球在轉。而現在到理塘,坐客車一天都不需要,下午3點左右就到了。
如今二郎山隧道的通行,讓州內工作過的老同志,在冬季到來時回內地過冬;在夏季時回康定避開炎熱的夏季,以免蚊子叮咬,這就是一個隧道為人們帶來的方便。
旅游是我州優(yōu)先發(fā)展產業(yè),近年來,我州更加重視旅游,特別在康定可以看到,從四面八方來的游客不斷涌來?,F在整個康定城的車輛多了,游客的需求更高了,然而,康定的名小吃不僅吸引眾多游客,而且內地的火鍋、炒菜等應有盡有。
作為土生土長在康定的白珠現已退休在家,就是要享受生活,讓生活充滿陽光。說起心愿,白珠說,高速公路、鐵路能快點通,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中國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