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 2014年04月28日
■ 呷絨登珠 記者 楊燕 文/圖
陽光明媚、萬物復蘇,春天的腳步已經走到康定的村村寨寨,地里剛翻耕過的泥土中冒出了綠芽,樹木的枝頭間有的開滿了一樹的花兒,有的是剛剛舒展開的嫩葉,田間地頭的農民們也開始忙碌了起來。就在這個美好的時節(jié)里,記者走村串寨去看看康定的新農村,去看看農民們的新生活。 地處大渡河畔的時濟鄉(xiāng),除了少部分村寨在河邊上,其它多數村寨都地處高山、半高山,順著崎嶇的山路來到了位于高山上的大壩村,這個村子和周邊的其它村子差不多,老百姓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玉米、土豆以及花椒。
據了解,大壩村光靠種植玉米、土豆這些農作物,又因為產量不是很高,所以農民從地里獲得的收益非常少,這幾年溫飽雖然不成問題,但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聽說隔壁村已經著手種植大櫻桃、蘋果等經濟林木,我們村的村民也開始動心了。”村干部介紹說,但是前期投入又讓村民們有些為難。正在這個時候,康定縣農牧、林業(yè)等部門把樹苗給他們送到了家門口,村民們的積極性高漲,早早地就按技術員的要求把栽果樹的坑挖好了。在種植樹苗的現場,農牧局的技術人員還從怎樣鋪肥、蓋熟土、發(fā)水、挖坑、埋苗、剪枝對村民進行了手把手的教授,許多村民一邊認真地聽著,一邊還認真做著筆記。“我們增收就指望這些果樹了,真希望這些樹木快快長大,快快掛果。”村民增收致富的急迫心情溢于言表。
離開大壩村,來到了地勢更高的杠江溝,這個只有20戶人家的小村子之前冷冷清清的,這幾天卻非常鬧熱。一打聽,原來是村民把原本效益不好的核桃樹、花椒樹鋸掉,改種上了新的經濟林木,村里還專門租來了大型機具為新樹苗挖坑,同時還把村上的機耕道也鋪好了。在農牧局技術老師的指導下,村民們也在認真學習新的栽種技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農業(yè)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領域,更是安天下穩(wěn)民心的產業(yè)。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yè)現代化。要提高耕地質量,增強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我們的老百姓也正是按這個精神在慢慢努力,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努力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