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3年04月14日
◎黃孝紀
石墩、石條、石板;石臼、石磨、石槽;石井、石橋、石亭……這些用青石鑿成的物件,在我童年青磚黑瓦的村莊里,隨處可見。
嚴格說來,我的故鄉(xiāng)沒有好石山,自然也就沒有好石匠。令我驚訝的是,那時的村莊,那時鄉(xiāng)村人家的日常生活,與青石的關系竟然如此密不可分。每棟古老的民居,大門口都有一對青石墩和一條石門檻,四周屋腳砌了半人高的條石,且多刻有花紋,有的巷門(方言,連通石板巷子的側門)也是石門檻,門框兩側立了石條。廳屋的天井,屋與屋之間的巷子,全鋪了青石板,遇有臺階,一律是石條砌筑而成。巷子里四通八達的雨水溝,村前倚著屋墻而過的水圳,每天挑水的老井,通往村外的小路,放眼都是青石地。江流上的數(shù)道石壩,一座石平橋,一座石拱橋;山路上一座座由石墩石條構筑的涼亭,山嶺間無數(shù)的墓碑,無不是青石的。便是碓屋里埋在地面下用來搗米粉的深石臼,中秋節(jié)搗糍粑的圓石臼,平日推米漿做豆腐的石磨盤,乃至喂豬潲的石槽,還是青石的。真不明白,數(shù)百年來,這么多的青石,是如何來到故鄉(xiāng)這方土地上的,又是經(jīng)過了哪些能工巧匠的雙手,打鑿而成?
不過,與故鄉(xiāng)僅一山之隔的西沖村,卻是另一番景象。西沖位于故鄉(xiāng)江流的下游,從我們村北依著山麓的小道而行,轉過山嘴臨江懸崖上的涼亭,就能看見大片嶙峋的石山,前方略遠的江流平緩地帶,便是緊臨江岸的西沖村,同樣是青磚黑瓦石板路,古柏森森,阡陌交錯,石橋橫江。俗話說,靠山吃山,西沖村出石匠,也就順理成章。西沖村是我親外婆的娘家,只是我母親兩歲時便失母,雖然我親外婆的娘家已無后人,小時候,我多次跟隨母親走親戚,從西沖村路過時,邀我母親進屋歇腳的人卻很多,我也在母親的指點下,叫一些慈祥的老人為六外婆或七外公,可見是個大家族。
西沖有名的石匠是代干,我自小就耳聞其名,也見過其人,是個敦實的中年漢子。在務農之余,代干帶著侄兒昌旺和兒子井獻,專事于開鑿石器。我家在分田到戶那年建新瓦房時,大門口那對石墩和門檻,就是約了代干父子鑿成的,并在建房之前,擇了吉日,請了人力,從西沖石山抬到我家房基上安放。
那時的鄉(xiāng)村,建新瓦房正值熱潮,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湘南建筑樣式,大門口的石墩和石條門檻是必備的,故周邊村莊都常有人家慕名到西沖來定制。除此之外,定做石磨的,定做糍粑臼的,也不乏其人。而清明節(jié)之前的一段時間,定制墳圈和墓碑的更多。因此,有好些年,石匠代干父子的生意很紅火,一年到頭,除了蒔田割禾那段農忙期,他們總是在山間叮叮當當采石鑿石。有時,一些外村人家離西沖較遠,而石器沉重運輸不便,他們也會去外村尋找合適的山石,搭了簡易棚子,臨時就近開鑿,早晨從西沖走路去,并帶上中午飯,在山上勞作一天,傍晚方才回家,無論寒暑。
我兒時一直對搗糍粑的石臼感到好奇,這么圓而光滑的石洞,究竟是怎么做出來的呢?我中專畢業(yè)數(shù)年后,有一次去西沖找井獻給我祖父祖母定制墓碑時,就忍不住向他問個究竟。井獻比我大十歲,長相酷似他父親,一臉憨厚地笑著說,石臼的那個圓洞就是一錘一鑿鑿成的,只是鑿子有大有小,有方有尖,多種式樣。石匠這活計,除了錘子、鑿子、風箱、撬棍,其實也沒太多別的工具。不過鑿子損得很,得經(jīng)常生了爐火,鼓風煅燒,錘煉一番,復又可用。
“打石頭要不要放炮呢?”我那時追問道。
“不能放炮的,一震動,周邊的石頭就壞了,不能用了?!本I說,青石多分層,有的層厚,有的層薄,他們挑選石頭時,都是量材而采。做大門墩和石臼,要采厚層石,憑經(jīng)驗打鋼尖,截取合適的大小,而后用撬棍取出,全是人力,打鑿的工藝也復雜多了。有的青石間雜著白色的經(jīng)絡,鑿制過程中易開裂,尤其要避免使用。
那年清明節(jié),在我父親的指導下,我與堂兄終于給逝去幾十年的祖父母立了青石墓碑。當時,井獻買了手扶拖拉機,負責給定制石器的人運送。那以后,我一直沒再見過井獻。便是后來我的母親和父親先后去世,原也想請他打制墓碑,卻被村里人告知,他已經(jīng)不干這一行了。這樣一晃,便是二十多年。
前些日子,我輾轉托人找到了井獻的手機號碼,交談中得知,他目前在廣東中山市女兒家?guī)鈱O,早在十多年前就離開西沖,沒再干石匠活了?!艾F(xiàn)在農村建房都不要大門墩了,碓屋都倒了,磨米粉磨米漿有機子,還要石臼石磨干什么呢?打墳圈,鑿墓碑,鑿字,也都是電動機子了,手工還有什么用呢?誰還愿意學這個不賺錢的辛苦手藝呢?”電話里,他的聲音和語氣還是以前那般渾厚,只是多了一種飽經(jīng)風霜后的平靜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