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1月05日
◎劉忠俊
《造像度量經》是藏傳佛教造像中嚴格依照的圭臬和法度。各個畫派都會堅守佛、菩薩的造像比例不變,而在細節(jié)上有所調整。
比如,新勉唐畫派的在相貌塑造上傾向于印度、尼泊爾人種高鼻深目的特征;并在腰部位置增加四“縮”[ 《造像度量經》的術語,比例尺單位。]來拉長腰部,使之更符合印、尼人種瘦長四肢的特征。
而老勉唐和嘎孜派由于受到漢地美術的影響,在保持《造像度量經》規(guī)定的身體比例不變的情況下,讓四肢變粗,使得身形變得圓潤;在描繪面部時讓五官結構體積變小,面部形象轉向中國人的特征。
本該是包裹著身體、“曹衣出水”似的南亞服裝,也開始漸漸換成了華夏民族的冠袍帶履、鎧甲頭盔,〈四〉漢、藏民族的的裝飾紋樣開始融合。
繪畫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人在繪畫中的狀態(tài)就是畫者自己在心靈中、在歷史中的狀態(tài);由于和中原王朝的親密交往和政教往來,于是唐卡中的佛傳故事,也仿佛置換到了漢地發(fā)生。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