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12月14日
◎張春文
在金沙江東岸從巴塘向北部石渠縣行進,沿途近千公里是無終無止的峻嶺、峽谷、草地和森林。高原風光壯美而寧靜,卻也顯得冷峻,不免令人產生孤寂感。只有路邊隨時可見的佛塔、經(jīng)幡和嘛呢石這些佛教信徒們心意的載體,這些藏文化的符號,在用無聲的語言同宇宙交流,使高原變得有了靈性而不再死寂。這些載體和符號中,最令我驚駭而又遐思綿綿的,就是于路邊、村頭、山埡和靈山圣崖隨處可見的嘛呢石。
嘛呢石是藏民特有的石刻,因上面刻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而得名。六字真言是千手觀音的咒語,是佛和菩薩的秘語,在身、語、意三密中為意密的一種。據(jù)佛經(jīng)說,雪域藏地原來妖孽橫生,無量活佛為了利益眾生,化身為美妙如意的觀音降臨,開示大明心咒以救度眾生。佛教認為,六字真言可與宇宙溝通,可與自我溝通,擁有巨大的威力。
嘛呢石上也刻蓮花生大士咒語十二字真言或吉祥頌偈語的,也有刻佛、菩薩和尊者形象的,如釋迦牟尼、佛教大師蓮花生、噶舉大師米拉日巴、噶魯大師宗喀巴等等,還可以刻日月星辰、靈異動物和魔怪的造像。鑿刻時根據(jù)石頭形狀靈活設計,巧妙布局,隨手鑿成,拙中有巧,粗中含雅。其字跡可大可小,大小根據(jù)石頭而定,可小若手掌,可大至數(shù)米,小的都刻在可搬動的小型石塊上,大的多刻在山崖峭壁上。在雀兒山東麓,有條從雪山奔流而下的河流,河中挺立著一個個半露半掩的巨石,幾乎每個上面都刻有六字真言,遠望去字跡清楚,似乎每個石頭都能發(fā)出聲音,令人心驚魄動。
嘛呢石多設置在行人必經(jīng)的路邊或被視為靈山圣水的地方。山口道旁時常見到的嘛呢堆最初只是幾塊石頭,經(jīng)信徒們不斷添加,日久成堆,有的大若小山丘,有的長達數(shù)百米。在康區(qū)北部的石渠縣草原上有一堵巴格嘛呢墻,堪稱為舉世罕見的石刻奇觀。這堵表達僧俗心愿的石墻長達1600米,高約3米,厚2—3米,是由無數(shù)塊石刻和石刻彩繪石片堆壘而成的,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石渠縣境內還有座歷時千年的石刻城—松格嘛呢。這座高10米,長寬各百米的古石城,全是由石刻石片堆砌的,據(jù)說當初是格薩爾王的軍隊為了超度陣亡將士英靈壘起的嘛呢堆,后來人們敬仰英雄,不斷為其添加石刻,越壘越高,形成了一座石城。
更不可思議的,是將數(shù)十萬乃至數(shù)百萬字的經(jīng)書刻在眾多石片上,將石片堆壘一體,就成了一本石刻的經(jīng)書。在新龍縣拉日瑪神山山麓佛塔群傍側,不僅有上百石刻神像排列著,還有一座高10余米的佛塔,是用刻有經(jīng)文的石片壘砌而成的。那些石片上刻著佛經(jīng)巨著《甘珠爾》的全文,約有2000萬字。這些石刻的石墻石城,透射出一種歷史無語的神秘和蒼桑,展示了一種持久不懈的信仰和力量,任何人面對它都會感到有一種刻骨銘心的震撼。
嘛呢石是藏區(qū)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據(jù)說起緣于公元七世紀。當時,吐蕃王朝第32代贊普(王)松贊干布為選擇新的王朝地址來到了拉薩河畔,無意中看見投射在巨石上的水的光影形成了六字大明真言,隨即有彩虹和佛像顯現(xiàn),他以為是大吉兆,就命尼泊爾工匠將光影景象鑿刻在巖石上。此后在石頭上刻六字真言的佛像就成了表達心靈語言的最好形式,百姓普遍效仿,歷代沿襲不止。
據(jù)司機達娃澤仁介紹,刻石出于兩種原因,一種是自愿與佛法結緣,自己刻石或替他人刻石,以此表達心愿、積累功德;另一種是家境不順,諸事不利,或自己生病,或家人死亡,就要以刻石來積功德消災難??淌罢埨镞x定要刻的內容,或經(jīng)文或神像,然后購買石料,請有石刻技藝的手藝人來刻。
刻石的人有的是業(yè)余,有的是以此為生,四處飄泊,靠賺取的刻石報酬維持生計。對于刻匠來說,他刻石既為他人帶來吉祥,也為自己積了功德,因而也都自得其樂。我們在甘孜縣爐霍縣境內見到過幾個刻匠,他們獨自一人在山谷中的崖巖下叮叮當當?shù)貏谧髦?,身邊石片堆積如山,顯然是要為人刻鑿一本什么經(jīng)文。達娃澤仁告訴我,有的人家有人亡故了,家人為了超度亡靈,使其盡早在陰間脫離磨難,往往就要請人刻鑿祈愿的經(jīng)文,經(jīng)文有很多文字,要用數(shù)百上千的石片才能刻完。
嘛呢石是靜默的。但對于藏傳佛教的信徒們來說,那些石頭是意愿和信仰的凝結,是佇立于世俗與天國的接壤處的路碑,那上面神圣的刻紋,時時都會發(fā)出只有虔誠者才會聽見的悠遠而神秘的聲音。我凝視著這些千姿百態(tài)的嘛呢石,凝視著那上面精美的刻字,驀然感到高原不再是悄無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