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3年05月24日
◎劉學正
“曾經(jīng),有個春天,有座春山,有條小徑,有一帶百轉千回的芳草畫下不可思議的軌跡……我,也是小草一莖吧?當巨大的美好經(jīng)過,我甚愿亦因而熏染到一縷馨香。”這是步入耄耋之年的著名女作家張曉風,用溫柔恬靜的筆觸,所刻畫的回望過往人生的深情凝視和內(nèi)心獨白。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麝過春山草自香》,把讀書寫字、食粥飲茶、觀物賞花、人情世故等生活點滴娓娓道來,看似信手拈來的尋常事、平常人,在其筆下化俗為雅,自成一格,蘊含著對人與自然、來路與去程的深沉思考。
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張曉風著力對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闡揚,將雅致的古意彌散于字里行間。書里,她由《論語·季氏》中“趨”字的涵義,感慨古代人習以為常的傳統(tǒng)禮儀,在今天卻變得甚為少見;從《水經(jīng)注·谷水》中“欓”字的讀音,延伸到客家人所講的“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因為田賣了,還可以再買回來,語言一旦斷絕了,就永遠消失了。她認為,《花間集》顯示的“山的那一邊”的、一千年前的西南地方的“遠域美學”,是亦正亦俗、亦艷亦雅的?;ㄩg諸詞之美,美如逸出中原美學之外的一匹古代蕃錦,對于成長在“海的這一涯”的人而言,也頗有“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的相識相稔之感。
對于自然萬物,張曉風始終保持一顆敬畏之心,這也體現(xiàn)在她的作品當中?!跋M幸粋€動物園,把動物都請出籠子,到園中散步,而請各式各樣的人坐在籠子里供動物觀看……”她饒有意味地如此建議,并發(fā)問:“人為萬物之靈”,真的嗎?這里的“籠子”更像是一個隱喻,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規(guī)勸人類“要常存感激心和負疚感,這樣才會去善待別人。對動物,也當如此?!痹诙嗥恼吕?,她為逐漸消失的黑熊落淚,為丟失天性的小水獺擔憂,呼吁把鹿看成美麗的生物,而不是“皮毛和肉塊的提供者”,仁愛之心、悲憫情懷,躍然紙上。無怪乎詩人席慕容曾稱贊她“眼眸清澈,已能通人言獸語”。
其實,不僅是動物,即便從不作聲的植物,張曉風也能平等待之,譬如一行生長在水泥廢墟里的柑橘樹,就足以讓她為生態(tài)的修復而歡欣鼓舞。書中收錄有一篇關于“茶枝茶”的文章,“茶枝茶”即制茶過程中剔出的茶梗與粗葉,“一般人是在辦喪事的時候用它,辦喪事,人來人往,都用好茶招待,那要很多錢,所以就用這種茶枝,泡它一大桶來給客人喝?!比欢?,這種不入流的便宜貨,并沒有被其區(qū)別對待,且在親自品嘗后,連呼超出預期,甚至“讓我今春的茶盞中,別有一番意外的來自山林的因惜物深情而生的馥郁祝福?!?/span>
以純粹的心境寫作,每一行、每一頁漢字都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觀照?!镑赀^春山草自香”,非為新語,出自唐代許渾的《題崔處士山居》。以此詩句借作書名,或因為這種“香”不是飄飄渺渺的花香,而是實際地讓人感覺到生活的真實性,穿越千年時空,依然別有魅力。
世上萬般美好,皆有余香遺落。歲月流逝,年華易老,但一個真正生活的人對美好的追逐與渴求不會停歇,始終充滿活力。在該書后記中,張曉風意味深長地寫道:“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幾歲,但只要有一口氣在,我還是會把我自己好好地呈現(xiàn)出來。把我從文學或者文字所領受到的美分享給自己的族人,因為民族是靠語言和文字來集結的?!?/span>
最新消息